第26页

自己看书没有人指导,书籍的选择就比较看缘分。经常听人说起的书很多,昨天刚刚被香港房东威逼利诱着去看一个叫宋鸿兵的书。想找书看一点都不难,从高中开始(高中前应该属于半失忆没什么印象),身边的书就只可能嫌多不可能嫌少。家里有书柜,街上有书店,学校有图书馆,广播里还有说书的。如果说这些地方的书因为环境原因质量并不高的话,大学时图书馆的资源对一个初次离家浑身兴奋的寒毛倒立张牙舞爪的大学新生来说可是天上掉下的一顿似乎永远吃不完的秀色美餐。现在想起来,那确实是个蛮危险的时期,
意志稍不坚定就会和迎头砸过来的各式菜品一块被冲到下水道里去。还好后来搁浅了,寻花问柳的消磨了好一阵,却没再看书。
看书也有门槛,并不是开卷就能有益,这可能是从小博览群书的童鞋们不曾体会的。当然也可能人人都有这样一道坎要过。我现在就在翻山头,还好已经找到路了。既然是在爬山,要走的还是捷径,不是去终点的捷径,而是能站到巨人肩膀上的捷径,然后再走自己的路。所以我在读罗素的哲学史,读princeton出版的数学手册,读feynman的物理讲义。这些都是对知识进行了串联通释的书,是从小博览群书的人写的专著。
feynman是几年前书店里逛到的,当时只是觉得这个讲的很全。去年重新捡起来读,遇到一些重要又比较抽象的数学词汇就上网去查,于是发现princeton这本书里的文章讲的最透。罗素是听过很多遍的,反复听人称赞或批评他的逻辑,也扫过他的书,总觉得艰涩难懂,写的是绕口令。后来不知怎么就把他写的西方哲学史看进去了,可能因为写的不是他自己的专科,一番肆意胡来,反倒魅力十足。正好我也只够接受普及的水平,顺带还练练做笔记。
这才说到正题。钱穆也是大名鼎鼎,于是我知道的也只是他的大名,小名、别名、头衔(哲学家/科学家/...?)均一概不知。先是罗素的书看出了门道,于是想在其他学科也找同类的书来看。这本作者刚好眼熟,应该是大家之作,就记下了。有了好印象,人家出镜率就更高了,本来同处一室都不一定注意得到的人,如今一举一动都被看在我这个小狗仔眼里。刚又有子叶同学对钱同学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赞赏有加,看得出是全面发展的名家,就趁着劲把更适合自己的这本史学名著普及读物买了来。
却说钱穆同学这本书原来是讲稿合集,正是我想象的讲故事一样的语言。只牵史学一发,便可尽述人神,分析角度类似钱钟书的锥指管窥,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总之是大家风范。至于观点的对错高低,恐怕不是个人魅力可以决定的,而要受各种环境条件的约束限制,总是有好有坏。比如读到这26页,以建立统一的政体为标准衡量东西方古人的成败,确实有些华夷之辨辩窄了。同样是大家,同样被人指责有华夷之辨,李泽厚的文章却要有说服力的多,着实的吸纳了西方人清晰的逻辑论证出的成果,而不是人家明明看出你脸上长了斑,你不好好请教,取为明镜,却偏要说人家是瞎子。又所幸我只是打酱油,求知识不求真理,能听懂爱听的讲座就合不拢嘴了,倒也不用管他是在跟谁辩论,是辩赢了还是辩输了。
这篇笔记实在是借题发挥,主要是给自己做个总结,确定一下没走错路,也是看清下一步,重申前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